文昌特殊教育团队5年来坚持不懈,把课堂搬进脑瘫学生家里
时间:2022-09-14 11:15 来源:未知 作者:小李 点击:次
新海南客户端、南海网、南国都市报记者 吴岳文/文 李庆芳/图 哪里有残疾儿童,哪里就有爱的凝聚。在文昌市迈号中心小学,有一支“特殊教育团队”5年来坚持不懈,把课堂搬进脑瘫学生家里,同时对在校的8名患有社交障碍症、智力低等情况的特殊学生因材施教。“不管有多苦、多累,只为孩子们的一点点进步,哪怕是孩子们有了目光的对视和一丝微笑,老师们都觉得很欣慰。我相信教育的微光总会照亮每一个孩子的心,这就是我们努力和坚持的意义。”领队周奇妙老师说。
老师和特殊学生玩游戏。 情系脑瘫学生 把课堂“搬进”家里 “小涯,你的拼图做得真棒!”9月13日上午,文昌市文城镇上文南村小涯家传出欢快的笑声。文昌市迈号中心小学“特殊教育团队”王文静等几名年轻教师正在给林涯(化名)上课,除了学习数学,还有画画、拼图等互动。小涯不善表达,但她看到自己熟悉的“姐姐”们又来辅导她,脸上堆满了笑容。 2018年,李玲老师在办理新生入籍时发现了患有先天性脑瘫的“大孩子”林涯,她是一名来自困难家庭的孩子,一家人住在陈旧的祖屋。父亲林奋是家中顶梁柱,妻子离家出走后一直杳无音讯,他平时靠务农或外出打零工挣钱养活一家子,不仅要赡养77岁的老母亲,还要抚养两个孩子。 林涯10多岁了,但智力发育却一直停留在3岁儿童的水平,她不愿与人交流,平时喜欢待在家发愣。考虑到林涯生活不能自理,不能到校上课,学校决定为她开展送教上门服务。学校挑选富有教学经验的5名教师组成“特殊教育团队”,自此,李玲、周奇妙、云静、李道胜、王文静5位老师与送教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老师给林涯送教上门。 老师风雨无阻付出 换来孩子的进步 从学校到上文南村,往返14公里,老师们准时登门,风雨无阻,把温暖的“阳光”照进林涯的心坎里。 说起第一次送教上门的经历,95后年轻女教师王文静仍记忆犹新,当时林涯一家人对两位老师的到来感到很意外,林涯更是显得惊恐。“小涯瘫坐在沙发上,面无表情,无助地看着我们。”很快,老师亲切的笑容与热情让她慢慢放松下来。王文静从最基础的认读拼音开始教起,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教她认读ɑ,o,e……并且用文昌话为她讲解彩绘图画书中的内容。 林涯对这些新鲜事物既好奇又兴奋,渐渐地,脸上出现了可爱腼腆的笑容,沉浸在有趣的教学课堂中。“第一次送教的成功让我们甚感欣慰,从心底觉得这一趟非常值得!”王文静说,往后的每一周,5位老师依次为林涯上门授课。老师们还经常给林涯带去米油,以及饼干和巧克力等零食。 “教育智力残疾的学生比一般的学生更困难,光教课本知识,学生没兴趣,很快就不想学。我们想了许多办法,增加教学的趣味性,做到寓教于乐。”在送教上门的过程中,周奇妙老师等队员一直在积极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。 为保证“送教上门”的质量,几位老师分别给林涯设计了不同的课程来激发她的学习兴趣,如李道胜老师教玩球,王文静老师教剪纸,云静老师则带着林涯到户外认识花草树木等,每次授课老师们都有不同的新意,给她带去了许多欢乐。几年下来,林涯从一个几乎被家庭和社会“抛弃”的孤僻孩子,变成自信、活泼、好学的孩子。“我感触最多的就是小涯天真的笑容,看到她一点点进步,我打心眼里高兴。”王文静深有感触地说。如今林涯学会了看图说话,经常翻看阅读老师赠送的书籍,遇到不会的还主动向同村孩子请教。 “林涯喜欢跟别人打招呼和交流了,有时还会帮我砍柴和做家务。”林涯的老奶奶紧握送教老师的手,久久不放。“老师们好啊!坚持了这么多年,给我孙女送教上门,真是太感谢了!” 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孩子的心 “希望我们的努力,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快乐无瑕的童年。”周奇妙老师说。 除了给林涯送教上门,这个“特殊教育团队”还把爱延续。该团队不断壮大,又有林燕、韩晓菲、黄翠婷老师的加入,目前有7名教师。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,每周四下午,他们在学校特殊资源教室,以“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”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特殊教育教学活动。帮扶对象是随班就读的8名特殊学生,分别属于听力一级残疾,肢体一级残疾,精神二级残疾,多动症、社交障碍症、智力低下等。 “家长把这些孩子送来学校,就是希望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正常上课。他们都是农村的孩子,家长无暇照顾,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问题。”周奇妙老师介绍,学生小华(化名)有多动症,经常干扰其他学生学习。老师跟家长反馈,希望一起努力改变孩子,可家长不相信。学校就把家长请到教室听课。小华的好动让家长很吃惊,带孩子到海口的医院诊断,孩子确实患有多动症。老师的良苦用心,让家长很是感动。 “我们没有嫌弃或者放弃任何一个特殊的孩子。只要看到孩子有进步,所有的付出都值得!”黄翠婷很是欣慰。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量身打造课堂 “特殊教育团队”的老师们建立“一人一案”收集特殊儿童基本资料,入户家访,联合班主任,对特殊儿童进行一对一帮扶教育,以文字和图片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,及时进行跟踪、反馈、整改,因材施教。在课堂上,老师们用爱与耐心去理解、去倾注、去感化这些特殊学生,帮助他们祛除自卑的心理,使其适应校园生活,融入班集体。
老师对特殊学生家访。 记者在特殊资源教室看到,针对听障学生小丰(化名)、手部残疾学生小莉(化名),韩晓菲老师通过“圣诞树串珠”游戏,锻炼他们的听力指令、精细动作等。三年级学生小强(化名)智力低下,也不爱说话。王文静老师拿出游戏模具,耐心地教他按形状、大小、颜色分别分类。小强不时出错,王文静没有丝毫责怪,耐心地指导,不时夸奖,在欢声笑语里,小强进步很快,能快速准确操作了。 这些特殊学生有的读三年级、有的读五六年级。他们的点滴进步,都凝结了 “特殊教育团队”老师们执着的爱。 肢体三级残疾的小莉有绘画天赋,云静老师就让她参与班集体黑板报制作。“最让我高兴的是,有一天,小莉把亲手画的狮子赠送给我。”云静欣慰地笑了。 小莉也经常跟与韩晓菲老师学习儿歌,在老师的带动下,她很活跃,大胆地展示自己。 学生小志(化名)手部残疾,李道胜老师充分利用感统训练室的教具,让小志在玩中学习,在学习中有所收获,如今小志的手已经可以做大动作。李道胜还把特教课堂延伸至课外,教会小志学会了投篮、跳绳。“小志伸出右手,五指分开,掌心微曲,拍球时,用力向下拍,来,跟着老师拍……别急,慢慢来……”这是李道胜手把手教小志拍球的一个场景。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无疑都充满了曲折与艰辛。“最重要的是投篮动作不断重复训练却还是失败后,我和孩子都仍然要鼓起勇气、循环往复地去做下一次的尝试,并坚信持续进行总有一次必定成功。”个子高高的李道胜像一名铁汉,但他在这些特殊孩子面前展现的是柔情,他把自己的爱都无私奉献给了这群折翼的天使了。 小强和小蒙(化名)智力低,王文静老师经常对他们进行学业辅导,经过努力,这两兄弟已经学会加减法运算。听力一级残疾的小丰在韩晓菲老师辅导下,数学进步很快。 黄翠婷老师经常教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小航(化名)读诗,她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,语言鼓励,使小航越发自信,活跃,学会与他人交流。 学生小豪(化名)有社交障碍,林燕老师经常带他到学校劳动基地一起种植蔬菜,拉近了彼此的距离,也让小豪渐渐愿意敞开心扉,与他人相处,表达自己的想法。患有社交障碍的学生小苏(化名),在周奇妙老师的鼓励下,积极参与特教课堂教学互动,高效完成课堂的实践操作任务。“小苏现在会做很多游戏,也自信多了,虽然还没能让孩子开口交流,但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,相信坚持就会有奇迹发生。”周奇妙说。 周奇妙介绍,老师们经常带这些特殊学生玩“抢椅子”等各类有趣的小游戏,赢者得到奖品,淘汰者需要自我介绍和进行才艺展示,现场气氛活跃。通过游戏,孩子们不仅获得了心仪的奖品,也收获了满满的快乐。“我们发现,这群孩子更需要认可与陪伴,通过特教课堂,他们收获了友情,也促进了成长,这是他们最美好的时光。”
特殊孩子通过玩游戏提高学识。 校长:让每一棵幼苗都绽放在春天里 “这些残障孩子很可怜,生活对他们来说,是黑暗、是静音键、是一片空白。”李道胜老师说。再长的路,一步一步也能走完;再短的路,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。“特教这条虽苦犹甜的道路上,我们一直在走,不会停!” “这些特殊孩子很难教,一个知识点、一个康复动作都需要多次机械地重复教学。”王文静老师说。 “特殊教育团队”的7位老师大多数是90后,目前2位还没结婚,另5位老师有的孩子不到2岁,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。虽然家里有老人、小孩需要照顾,但他们却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这些特殊学生身上,也不需要任何回报。爱的力量让这些折翼天使梦想花开。 智力低的学生小强进步很快,也开朗多了。家长邢先生感激地说:“通过老师们的用心教育,孩子变阳光了,变聪明了。” “没有爱,没有情感,就没有教育。没有大爱、挚爱和真爱就没有特殊教育。”周奇妙老师说,心中有爱就会有激情,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孩子的情绪,照亮孩子的心灵。 “送教工作平凡而艰辛,且是自愿服务,今后,只要是孩子有需要,我们学校将会义无反顾把送教工作持续下去,做实做好‘传帮带’,给这些折翼的天使带去福音,给这些特殊家庭带去希望。”文昌市迈号中心小学校长洪盛春表示,除了送教上门,这几年来,该校“特殊教育团队”的几位老师也为学校的特殊学生付出了很多,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“一个都不能少”的诺言,让每一棵幼苗都绽放在春天里。他们凭借的都是一颗难能可贵的爱心,只有真正拥有爱心,才会不遗余力地对待每一位特殊孩子。 (责任编辑:admin) |